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BOB半岛行业新闻

  BOB半岛●2024-01-27 拓渠道调品类 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年报频预喜(证券日报)

  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食品饮料类上市公司中已有18家公司披露业绩预告,超九成业绩预喜。

  具体来看,贵州茅台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约735亿元,暂居行业榜首;汤臣倍健预计实现净利润15.93亿元(预估数据下限),紧跟其后。

  从预计净利润增幅(以下限统计,下同)来看,桂发祥、黑芝麻、佳禾食品、莲花健康预计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分别为179.31%、129.20%、118.97%、159.92%。

  从细分板块来看,多家零食类上市公司预计业绩高增。其中,盐津铺子、甘源食品、劲仔食品、三只松鼠预计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5.84%、86.35%、60.90%、54.97%。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上述几家零食企业均提到,受益于全渠道发展战略。例如,三只松鼠表示,2023年,公司坚定且彻底地执行“高端性价比”总战略,基本构建“全品类、全渠道”的全新基本盘。主要举措是围绕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供应链优化,实施品类结构与渠道结构双向调整。盐津铺子称,业绩上升主要是由于重点发展电商、零食量贩店、CVS(便利店渠道)、校园店等,实现了全渠道覆盖。

  “零食企业的全渠道布局可有效减短中间渠道,降本增效。”中国食品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近年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兴电商成长迅速,零食企业通过新兴电商的流量红利,带来线上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抖音快手的内容属性和社交属性也为零食企业打造更强品牌力。未来零食板块景气度持续,仍处于红利期。

  此外,有两家乳品企业发布了业绩预告。其中,熊猫乳品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1.01亿元至1.1亿元,同比增长89.11%至105.96%;燕塘乳业预计净利润为1.68亿元至1.99亿元,同比增长70.00%至100.00%。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燕塘乳业和熊猫乳品均提及降本增效。燕塘乳业表示,去年公司加大力度开拓新渠道、新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促进销售增长。

  展望未来,在消费稳步复苏的背景下,食品饮料行业将继续温和复苏。东兴证券研报称,对2024年全年食品饮料板块持乐观展望,经济复苏将会带动食品饮料板块整体回暖。

  近年来,中国彩妆产品在日本市场销售势头旺盛,日本从中国进口彩妆等化妆品数量快速上升。行业人士和专家认为,中国彩妆走俏日本市场与中式妆容在日本受到欢迎密不可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升级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要成为日本化妆品市场的常青树,中国企业需要更深入了解日本市场,悉心培育品牌。

  从印有花知晓广告的花车行驶于涩谷的繁华街道,到花西子眼影广告出现在热播日剧《动物》,中国彩妆已悄然走入日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日本美妆行业人士表示,大约三年前中国美妆产品开始走俏日本,销量快速攀升。与欧美及韩国品牌相比,中国彩妆品牌虽然进入日本市场时间不长,但增长速度突出,发展势头还在进一步增强。

  据日本进口化妆品协会统计,2022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彩妆类产品较上年增长近44%,总额达104亿日元(1美元约合145日元),排名第三。今年上半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彩妆类产品同比增长约45%至61亿日元左右,跃居第二;其中,眼妆类产品进口额达34亿日元,同比增长超过51%,增幅排名第一。

  中国彩妆品牌心慕与你自2020年进入日本以来,其唇部彩妆产品唇泥已累计销售超过43万支。负责在日本销售心慕与你产品的丽知株式会社社长杨茜对记者说,公司2023年的销售目标是比去年翻一倍以上。

  20多岁的东京女孩丰珍在银座一家商场选购了中国彩妆品牌完美日记的眼影盘BOB半岛。她说:“我感觉广告模特的造型非常可爱,忍不住想尝试一下靓丽明艳的中式妆容。”

  近年来,一批中国彩妆品牌诞生不久便在中国国内市场赢得庞大客户群,不少品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出口额达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华丽”“色彩鲜艳”“妆后气场全开”……使用过中国彩妆产品的日本女性这样评价对中式妆容的印象。

  《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登一篇题为《日本年轻人想要打扮成中国明星》的文章说,现在日本美妆大师追捧中式妆容,而过去时尚之风通常是从日本吹向中国。

  2019年,中式妆容热潮开始在日本兴起。日本网友造了一个词“Chiborg”来形容人间难寻的中国美人,该词由China(中国)和cyborg(仿生人)组合而来。如今,越来越多日本年轻女性喜欢上了轮廓清晰、浓眉红唇的中式妆容,使日本时尚文化更丰富多元。

  日本美妆博主“鹿之间”在视频分享网站上置顶的中国网红妆教学视频已获得超过100万观看量。日本《每日新闻》在报道中引用她的点评:中式妆容表达出女性的力量和自信,这在日本是非常新颖的。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赵俊槐表示,中式妆容在日本的流行是民间友好交流的有力证明,这一潮流和趋势无疑会拉近感情和心理距离,对两国人民深入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日经亚洲》网站发表评论指出,中式妆容走红日本表明,年轻一代总能拥抱外来文化与潮流,这值得所有人学习。

  精良的中国制造、精心的市场调研、精密的规划布局,使中国彩妆产品在日本市场受到青睐,中国美妆品牌在日本市场获得良好口碑。不过,多名业内人士表示BOB半岛,中国美妆品牌要成为日本市场的常青树仍然任重道远。

  考虑到日本大众更倾向于线下购物,多数中国彩妆品牌在日本采用了线下为主、兼顾线上的营销方式。杨茜表示,心慕与你品牌已入驻818家店铺,遍布日本全境,同时也入驻了亚马逊等购物网站。此外,在日本销售的心慕与你唇泥色号都是专门挑选的面向日本消费者的色号,目标客户是20岁左右的女性消费群体。

  代理多个中国彩妆品牌的日本STAR DESIGN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季莉对记者说,由于彩妆复购率较低,中国品牌想在日本市场取得长远发展,需要借彩妆产品流行之势推出护肤产品,赢得稳定的客户群。

  从事化妆品批发的资深行业人士吉田将认为,中国彩妆公司若想在日本发展顺利,首先在推出新商品时要深入了解日本市场的营商习惯,做足市场调研准备;其次要重视宣传,宣传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产品销量。

  ●2024-01-23 4142亿美妆零售大盘数据详解:2024年宜“降低预期”?(网易财经)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其中全年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4142亿元,同比增长5.1%,年末12月单月达323亿元,同比增长9.7%。

  不过,在2022年化妆品零售同比下降4.5%的基础上,2023年重回4000亿元水平实现增长着实不易,但复苏的进度仍让很多人体感不强。而2024年,又会是怎样的一年?

  综合大盘的总体情况来看,2023年12月化妆品零售总额达323亿元,同比增长9.7%,跑赢大盘2.3个百分点,年末不错的增长势头,可能受双12与各美妆企业年末清仓大促有关。

  而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495亿元,同比增长7.25%,化妆品零售以5.1%增长率低于大盘总体增长,居于各类零售的中间位置。

  从单月情况来看,11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最高,达578亿元,其次为6月,达451亿元,主要受两大节点销售日双十一和6·18大促影响。

  不过,相较于2022年,2023年11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还下降了3.5%,6月也仅有4.8%的增幅,可见大型促销节点对于总体的销售拉动作用越来越薄弱。

  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按零售业态分,2023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8%、7.5%、4.9%、4.5%,超市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4%。

  而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高达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跑赢社零大盘。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

  《FBeauty未来迹》在“魔镜洞察”平台搜索到的数据显示,2023年,天猫+淘宝平台的美妆类销售总额达2923.87亿元,销售量达28.43亿件;抖音平台的增长十分迅猛,其美妆销售总额达2422.2亿,同比增长37.70%,销售量达28.095亿,同比增长46.40%。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2023年美妆行业的增长主要还是由线上渠道贡献。正如一位线下美妆零售商曾告诉《FBeauty未来迹》,尽管疫情管控结束之后,街上、商场里的人流多了许多,但愿意进店消费的却很少。

  也就是说,如今的消费者愿意去商场、超市等实体门店,但在现今总体消费疲软、消费者的理性消费理念占主导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在比价之后去线上购买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此前《FBeauty未来迹》曾在“2024新年献词|放松、别怂,持续进攻!”一文中做过梳理,综合来自魔镜洞察的数据发现,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天猫+淘宝的美妆GMV同比下滑超过10%;京东则下滑超过14%;与此同时,抖音的增速也开始放缓至25.5%。

  可见,尽管线上贡献了一定增长动力,但在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23年的电商总体增长也在失速。

  就具体类目的情况来看,抖音2023年1月-12月的面部护肤、彩妆、个人护理、洗发护发+头部造型等六个类目都实现了增长。

  其中,面部护肤依旧是销售额最高的第一大类,销售额达1542.2亿元,同比增长33.6%;其次是彩妆,彩妆的增长十分迅猛,销售额达405.79亿元,同比增长73.20%;第三是个人护理,销售额达307.81亿元,同比增长26.50%。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平台上的男士彩妆+护肤尽管总体销售规模最小,但其销售额及销量的增长幅度居所有品类中第一,高达75.10%、69.00%。这个相对较小的品类,爆发出了一定增长潜力。

  就天猫+淘宝的具体类目销售情况来看,面部护肤也以1643.58亿元的销售额位居第一,其次为553.22亿元的彩妆/美妆工具,302.23亿元的美发护发/假发。

  抖音的强势,从各类目TOP20的销售趋势就可以看出。2023年全年面部护肤大类中,天猫+淘宝的TOP20品牌仅有7个的销售额为同比上升趋势,其余13个皆为下滑,而抖音的TOP20品牌的销售额相较去年都取得了提升。

  其它的几个类目也呈现出类似情况,如彩妆大类中,天猫+淘宝平台TOP20品牌中有13个销售额在下降,而抖音TOP20皆为上升。可见,受以抖音为代表的直播电商兴起影响,淘天平台销售额被瓜分的情况在2023年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从这两大平台的主营品牌类型也不难看出,天猫+淘宝依旧以外资品牌为主,而抖音则较为侧重于新锐国货品牌。如天猫+淘宝的护肤类及彩妆类销售额TOP10品牌中,仅有两个国货品牌,而香水TOP10品牌全部为外资品牌。

  而抖音平台的TOP10榜单上,不论哪个类目都不乏新锐国货品牌的身影,尤其是彩妆大类,仅有三个外资品牌,其余皆为国牌。

  抖音与天猫+淘宝的“此起彼伏”,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国货与外资品牌的竞争趋势。近年来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而2023年可谓国货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的关键之年。

  以双11为例,2023年双11大促,国货美妆的表现势如破竹。在2023年双11全周期,珀莱雅首超欧莱雅,登顶天猫、抖音双平台美妆行业第一。另外,韩束也创造多个抖音现象级销售记录,5个月蝉联抖音护肤类目TOP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化妆品进口金额与数量呈现出双降趋势,化妆品进口金额达1260.2亿元,同比下降15.20%,进口总额35.86万吨,同比下降14.20%。

  综合近十年我国化妆品进口数据情况,进口化妆品已经连续两年呈现出进口金额与数量的双降趋势,2023年的跌幅更称近十年最低,化妆品进口金额已低于2020年的水平。

  就单月情况来看,2023年的12个月,仅有2月与3月为进口金额同比为增长,其余均为20%上下的下降幅度,而1月份的进口数量更是跌至33.4%。

  具体到国家的情况来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2023年11月数据,法国以314.98亿元的进口总额位于所有国家第一,其次为日本的260.2亿元、韩国的142.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这5个主要化妆品进口国,在2023年进口总额都呈现出下降状态,其中法国的下降幅度最小,为-5.40%,英国的下降幅度最大,为-34.30%。

  曾经的第一化妆品进口大国日本,在2022年被法国赶超之后,2023年的情况也没有好转。自2023年3月之后就一直呈现出下滑趋势,7-8月虽有小幅回升,但到8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日本化妆品又遭受一轮重击。如今的日本已被法国拉开将近55亿元的差距。

  尽管进口化妆品总体遇冷,但各国并没有想要放弃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的意思。例如去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和我国签署了联合声明,其中特别提到,将在化妆品领域为企业提供公平和非歧视的竞争条件,将中法化妆品合作带入了全新的外交领域。

  与此同时,资生堂、花王、高丝等一众日企也表示,将采取积极的调整动作,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

  然而,不论是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的国货品牌,还是短暂遇冷的外资品牌,2024年都注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

  从全球角度看,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联合国《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这份最新的联合国经济旗舰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

  从行业角度看,在中国消费正处需求变革期的背景下,导致许多企业按照以往的“打法”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国货的电商“红利”正在逐渐褪去,而外资的“品牌滤镜”也逐渐失色。

  与此同时,在上一轮渠道变革所带来的发展红利背后,一些隐忧正在显现。如在2024年年度总经理会议上,丸美股份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防窜控价令”,并与百位区域经销商共同宣誓维护渠道秩序。这背后是行业愈发严重的清仓潮,2023年以来清仓变得更为公开化,甚至直击品牌自身价格体系,造成恶性循环。下一步,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总的来讲,2023年不算太好但也不坏,2024年更是充满诸多未知与挑战。在全球经济放缓、全国经济结构性转型进入深水区的这一年,放低期待、早做准备,或许能更早迎接新一轮的增长。

  ●2024-01-23 家用医疗器械热销 消费者选购要注意避“坑”(中国经济网)

  春节将至,一些家用治疗仪、理疗仪、血糖仪、电子血压计、助听器、制氧机、按摩康复器械等家用医疗器械成为了许多人节日送礼的选择。报告显示,不仅节日热销,家用医疗器械品类的全年整体增速也非常明显:2023年6月,阿里健康研究院发布的《诊疗家庭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健康电商用户购买过家用医疗器械。2022年,健康电商平台器械类用户占比65.1%,线%以上,增速明显。其中“00后”对家用医疗器械的搜索热度位居第一,增速是“70后”的1.5倍以上。

  据贵州省药品监管局介绍,常见的家用医疗器械分为5个类别:家用治疗仪器,如远红外线治疗仪、磁疗仪等;家用检测器械,如血压检测仪、血糖检测仪、电子体温表、听诊器等;家用医疗康复器具,如家用制氧机、颈椎腰椎牵引器、矫形器等;家用医用耗材,如棉签、纱布、脱脂棉球等;家用敷贴类,如退热贴、热敷贴等。

  据忻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出的消费提示,家用医疗器械要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使用。医疗器械是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医疗器械前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弄清产品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证等,结合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购买使用产品。

  购买家用医疗器械要学会查看产品证照。所有的医疗器械,包括进口医疗器械在内,都必须取得医疗器械注册(备案)证后方可上市销售,包装、说明书上必须印有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备案)证号、产品注册(备案)证号。没有生产许可(备案)证号和产品注册(备案)证号的,是不合格产品或不属于医疗器械产品,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证号的真伪。

  挑选家用医疗器械要看经营者有没有资质。为确保购买的产品合法有效,消费者要到正规的药店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在购买时要查看商家是否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营业执照等合法资质,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

  选购中,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目前市场上有个别商家打着“体验”的名义行非法销售家用医疗器械之实,非法夸大医疗器械疗效和用途。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商家在推销产品时不按照批准的适用范围进行宣传,甚至任意夸大产品疗效,宣传“疗效神奇”、“包医百病”,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消费者就要特别注意。

  购买家用医疗器械,缴费后一定要索取购物发票,因为正式发票是购买凭证,在产品保修、质量投诉中用处很大。消费者千万不能图省事贪便宜购买没有正式票据的产品,否则,难以维权。

  发现问题产品依。如果发现所购的医疗器械存在质量问题或无经营备案凭证销售医疗器械的违规行为、商家无网络备案进行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的行为,及时进行咨询投诉举报。

  ●2024-01-19 全国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五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医疗器械管理法起草(中国证券网)

  据中国药闻官微消息,1月18日至19日,2024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指出,2023年,药品监管部门持续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产品持续涌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力作为;持续加强疫情防控产品审评审批和质量监管,有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第二类产品注册、第一类产品备案和临床试验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面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监管;聚焦重点强化整治,巩固提升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监管科学研究,强化标准分类等管理,监管基础不断夯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监管能力迈上新台阶;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坚决打好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主动仗。要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按照“讲政治、强监管、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工作思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实施巩固提升行动,全面筑牢安全底线,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药监力量。

  会议对2024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部署五项重点任务:以加快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市为重点,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加强审评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注册备案管理;以严查大案要案为重点,深化巩固提升行动;以严控安全风险为重点,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监管;以加快推进医疗器械管理法起草为重点,加快完善监管基础支撑体系。

  ●2024-01-18 浙商证券郭双喜: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正从中低端向高端渗透(中证网)

  1月18日晚,浙商证券研究所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师郭双喜在做客中国证券报“中证点金汇”直播间时表示,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凭借工程师红利和较强性价比,正从中低端向高端渗透,使得相关公司发展迅速。出海也开始成为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展现全球化竞争力的一个方向,体现了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力。

  对于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的投资逻辑,郭双喜认为,两者不是一个可以用来直接比较的产品类型,也不好比较两者的竞争力优势。医疗器械、耗材应用场景、定价体系和创新药不太一样。因此,医疗器械和创新药行情上的区别还是来自于不同的商业模式,以及客户对器械和药品认知的差异性。

  ●2024-01-18 什么是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怎么建?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新京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提出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使公共服务项目延伸覆盖到社区,逐步补齐社区服务短板,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身边和“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导则》明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更好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美好生活需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具有贴近群众、公益普惠、功能多样、服务便捷等特点。

  《导则》提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全龄友好、功能集成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坚持为民、务实导向,重点满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兼顾全龄人群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科学选配服务功能。优先设置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和社区助餐等功能,因地制宜补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功能。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坚持安全可靠、服务便捷。坚守安全底线,在规划选址、建筑质量、设施建设、服务运营等各个阶段落实安全要求,确保居民享有称心安心放心的社区服务。各地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在居民适宜的步行范围内,合理布局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让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可及、普惠。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节约集约用地,最大限度整合利用好存量资源,实现功能可拓展、空间可转换、标准能兼容。落实精准化服务、降成本运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竞争要求,探索构建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确保规模适度、经济适用、服务高效、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

  《导则》提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可选择以下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广场用地等。政府建设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作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允许5年内不变更原有土地用途。

  新建居住区要按照规划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配建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应与新建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既有社区要逐步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试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和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工作,大力优化整合社区配套建设用房等公共空间,合理利用拆除腾退用地、闲置低效用地,社区周边可再利用的闲置厂房、仓库、集体房屋、商业设施,以及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闲置低效、失修失养的园区、楼宇、闲置校舍、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用房等空间资源,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

  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标准由城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设置,一般不应小于600平方米,有条件的明确不宜小于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设置上限。服务功能尽量集中设置,原则上不应少于3项,其中鼓励引导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服务功能不少于2项,有条件的一般应配置养老服务或婴幼儿托育服务功能。

  暂不具备建设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的社区,可“插花”式分散建设功能相对单一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根据群众需求,优先选择配置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等服务功能,可酌情辅助配置其他适宜的服务功能。

  《导则》对嵌入式服务设施服务功能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养老服务方面,《导则》提出,养老服务功能应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做到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安全卫生,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功能布局时应统筹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等要求,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设施环境。养老服务功能应结合服务社区的人口结构、老年人数量、养老服务需求,合理确定服务功能和规模BOB半岛。

  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宜为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等生活照护服务。养老服务功能宜设置具有短期托养功能的护理型养老床位,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生活照护和康复服务。养老服务功能的每床位建筑面积≥35平方米,提供养老服务功能的嵌入式服务设施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不设置建筑面积上限。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上述建筑面积指标。

  《导则》还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指引。包括,养老服务功能布置在二层及以上时,应设置无障碍电梯;出入口应满足无障碍相关要求。养老服务功能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其生活照护用房、康复服务用房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养老服务功能布局应注意动静分区,生活照护用房、康复服务用房宜与多功能活动室等其他服务用房作必要的分隔,避免干扰。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在建筑物主要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室内通道和门的净宽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护的需要。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应具有采暖设施;最热月平均室外气温高于或等于25℃地区应设置空调设备,并有通风换气装置。生活照护用房可内设无障碍卫生间和助浴间,其地面应满足易清洗和防滑的要求。

  《海南省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近日出台。《若干措施》在提高创新药械多元供给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平可及医疗服务同时,有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产品在临床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若干措施》完善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建立新批准创新药械进入市场的首发价格形成机制、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试行期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和转归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在采购平台自主议价等措施,按照创新药械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成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

  根据《若干措施》,海南将通过建立高效管用的医保支付机制,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支持创新药械直接挂网采购、优先通过现有价格项目兼容方式支持药械创新应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速度等措施,提高创新药械进入临床应用的速度。

  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局长李文秀称,该局将联合海南省卫健委等部门按照兼顾惠民和鼓励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创新药械和技术及时纳保,努力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比如,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开展创新药械的价值评估,探索将评价结果作为目录调整、药品医用耗材集采、国谈药品评价等决策参考证据;通过常态化开展“医保-医企”面对面活动,对医药企业开展国家医保谈判准入政策辅导,支持创新药参与国家谈判、及时纳入医保目录。

  近年来,海南省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李文秀介绍,该局将促进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形成,加强商业保险供给,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平台与商业保险公司共享数据,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研发覆盖创新药械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一站式”“一窗式”结算,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可负担性,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

  ●2024-01-17 国家药监局:2023年共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2728个(中国证券网)

  记者从国家药监局获悉,2023年12月,国家药监局共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343个。

  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66个,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7个,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38个,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2个。

  ●2024-01-15 北京经开区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中国经济网)

  日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开区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

  据介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担任主任,9位业内权威专家担任委员。该中心由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大模型等企业共同组建,以打造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首个大模型+开源运控系统“软件母平台”为总体目标,瞄准国际前沿,开展一体化关节、灵巧手、操作臂、腿足等通用本体,运动规划与控制,大模型等重点任务研发,支撑创新中心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

  作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智囊团,专家委员会将在技术路线探索、项目把控、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为北京经开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前瞻性、高水平的决策支撑。

  最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信息四大产业。其中,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注册地落在北京经开区,基金目标规模为100亿元,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作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此前,北京经开区已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助力更多企业项目转化落地,形成要素聚集、创新活跃的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目前,北京经开区汇集机器人企业110家,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北京经开区还是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大会已成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预计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达到百亿元规模。

  近日,房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发出全区首张药店行业综合许可凭证。目前,房山区已颁发涉及6个行业共7张综合许可凭证。下一步,房山区将积极推动“一业一证”向更广领域延伸,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据了解,为进一步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范围,区政务服务局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工作会,按照行政审批原则制定“一业一证”工作措施,主动与企业对接、宣传改革政策、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提前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业一证”专窗,按照“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的工作机制,将企业准营涉及的《药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实行集成办理,并联审批,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证准营、一码联动”。通过改革,将开办药店的申请材料从35份减少至11份,其中2份材料可共享无需上传,压减比例74%;将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工作日,压减比例36%;跑动次数由4次减少至0次,减少跑动4次,大大提高了企业办事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2024-01-14 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提速,未来将带来哪些应用新场景?(北京商报)

  1月1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家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举办。次日,专家委员会对中心发展规划、揭榜挂帅和产业孵化项目进行评审,确保研究方向和研发进度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助力中心完成战略攻关任务。

  业内分析指出,北京在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一直起着引领和示范角色,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提升研发水平、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将改变人与机器互动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未来将在养老、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打开全新的应用场景。

  “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是创新中心建设的标志性事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在会上指出,创新中心要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为首要任务,全面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努力实现超越。

  据介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由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担任主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担任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强、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等9位专家担任委员。

  乔红指出,专家委员会将聚焦于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把关技术发展路线、揭榜挂帅和产业孵化项目,确保创新中心持续稳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有效的整机带动、软硬协同和生态构建,推动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去年11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就在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创新产业园正式注册,这也标志着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

  据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打造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首个大模型+开源运控系统“软件母平台”。围绕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运控系统、工具链、开源OS及开发者社区等5项重点任务攻关。另外,构建“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组建专家委员会和产业联盟,推动多技术路径探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北京拥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的研究院所和企业,在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一直起着引领和示范角色。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将为北京机器人产业提供战略支持、技术评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提升研发水平、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在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看来,专家委员会将成为推动创新中心工作的核心力量,围绕中心发展规划,在技术路线探索、项目把控、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挥引导作用,为北京经开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前瞻性、高水平的决策支撑。

  除了成立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专家委员会,最近,北京市设立了5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信息四大产业,其中,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注册地也落在了北京经开区。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目标规模为100亿元,引导基金认缴出资不超过35亿元,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8月,北京经开区就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去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

  根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发展规划,创新中心将以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首个大模型+开源运控系统“软件母平台”为总体目标,瞄准国际前沿,构建人形机器人全栈技术生态,开展一体化关节、灵巧手、操作臂、腿足等通用本体,运动规划与控制,大模型等重点任务研发,明确通用人形本体、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社区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支撑创新中心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

  邵天兰表示,当前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都处于早期阶段。国外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企业起步较早,而中国众多产业链企业在细分领域有很好的基础,比如近十年在高端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以及原创性创新方面的巨大进展,从落地来看,庞大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快速的产业规模化能力也是极大优势。

  根据银河证券最新研报,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2024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在2024年尤为强劲,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还可能改变人与机器互动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邵天兰说。

  邵天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由腿、手臂、手、传感、智能感知、规划、供能等子模块组成,其中有非常多的器件和软件的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如电机、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未来在养老、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望打开新的应用场景,也包括个性化定制服务、机器人教育和培训,以及机器人相关的娱乐和体验服务。”

  以自身公司为例,邵天兰指出,梅卡曼德机器人率先实现了AI+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和物流自动化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进入多家500强企业灯塔工厂,业务覆盖中美日韩德等5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将探索更多在服务业的潜在场景,特别是医疗和养老。

  此外,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未来,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在娱乐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作为虚拟偶像,为用户带来全新娱乐体验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智能科技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人形机器人也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者可购买人形机器人作为家庭智能助手,享受更智能化的生活方式。

  在日前开幕的2024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多家A股上市公司携带最新“黑科技”亮相,成为当下消费电子行业复苏的缩影。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带动消费需求向好,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将上行。

  在本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现场,科创板上市公司光峰科技展示了家用核心器件及家用消费产品,包括搭载光峰科技核心器件ALPD RGB+超短焦光机的激光电视、搭载公司ALPD5.0超级全色激光技术的光机等。

  光峰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最新一代ALPD5.0技术于2022年正式发布。此后,公司整合研发资源,攻克大量技术产业化难题,同时生产制造环节执行更高标准,在家用投影领域联手当贝投影实现产业化应用。ALPD5.0将六种光源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亮度、色彩、色域、色准、舒适度的全面提升。

  在新能源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华宝新能携旗下Jackery电小二光充户外电源等明星产品亮相此次展会,并首次公布了其概念产品——Jackery电小二光充火星机器人。

  华宝新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Jackery电小二光充火星机器人产品,采用独特的“向日葵”追光系统,能够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自动调节角度和位置,从而持续产生和储存能源。

  另外,京东方、海信家电、创维数字、中科创达、显盈科技、石头科技等上市公司均携带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展会。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逐渐进入复苏期,业内人士普遍看好2024年消费电子市场。

  安永大中华区零售与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郑铭驹表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在波动中韧性增强,但外部不确定性加剧,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新的变量与挑战。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随着行业库存见底,2024年消费电子产业复苏预期不断强化,叠加AI、算力、MR等题材催化,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有望高位运行。

  国金证券认为,消费电子产业基本面逐步改善。展望2024年,电脑及AIOT需求有望逐步回暖,AR/VR/MR创新有望带来新的应用,激发新的需求。中长期看,AI有望给消费电子赋能,带来新的换机需求,看好AI驱动、需求复苏及自主可控受益产业链。万联证券认为,消费电子行业收入将在202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未来,行业需求将受到智能家居和可穿戴市场的先进技术产品推动。

  ●2024-01-10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23年1-12月主要制造企业共销售挖掘机195018台、各类装载机1039(中国证券网)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和装载机主要制造企业统计,2023年12月销售各类挖掘机16698台,同比下降1.01%,其中国内7625台,同比增长24%;出口9073台,同比下降15.3%。

  2023年12月销售各类装载机9418台,同比增长11.9%。其中国内市场销量5599台,同比增长8.47%;出口销量3819台BOB半岛,同比增长17.3%。

  2023年1-12月,共销售各类装载机103912台,同比下降15.8%。其中国内市场销量56552台,同比下降30.1%;出口销量47360台BOB半岛,同比增长11.5%。

  新药研发不再用动物实验,而是通过芯片模仿构建人体器官系统,不仅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国内的器官芯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加速推进新药物研发。

  据介绍,“人体器官芯片”是由诸如干细胞科学、生物材料工程、纳米加工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交叉集成而成。这些芯片是一种在体外构建的高度复杂的器官微生理系统,可以模仿人体组织的各种功能。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了对动物和人体实验的需求,而且能够更有效地筛选和评估潜在的新药,从而极大地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作为国内从事器官芯片技术的前沿企业之一,广州逸芯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杰表示,器官芯片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作为体外疾病模型指导新药开发的一种前沿技术。相对于动物模型,其成本只有10%至20%,而药物评价实验周期也大大缩短,而且准确性更高。

  据了解,2018年,刘杰带领团队进入器官芯片领域,通过在体外开发新型的生物活性材料和器官芯片构建工程化的体外微生理系统,在体外构建不同的生理结构的屏障类、仿生肿瘤类、血管化和罕见病等器官芯片模型来模拟体内的微生理环境。相关技术能力及产品在个性化精准药物筛选、罕见疾病建模、器官再生、化妆品研发和创新药开发等领域的高通量应用方面潜力巨大。

  同时,逸芯还创新性地将器官芯片与AI技术融合,为创新药研发领域带来更大的变革驱动力。逸芯正与AI药物研发企业开展联合研发,融合器官芯片与AI制药技术,开发端到端的AI创新药研发系统。器官芯片具备高通量类器官培养和药物筛选的独特能力,能够与AI紧密配合实现快速设计、验证、迭代,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让更多创新药加速走向市场。

  同时,逸芯基于AI与自动化技术,推动器官芯片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取代传统的实验室手工操作模式,让使用者可以以更简单、重复性更高的方式,构建出想要的模拟器官微组织,从而大大降低应用成本。

  据行业研究机构预计,到2027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将以30%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近年来AI赋能的新药和生物制品申请数量急剧增加。这意味着“AI制药+器官芯片”的结合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未来在一些应用场景将有望逐步取代动物实验。类器官及器官芯片在药物靶点发现方面发展潜力巨大,这种比动物实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针对性。而且,器官芯片作为体外的一项新兴技术刚好具备高通量类器官培养和药物筛选的独特能力,因此能够与AI制药形成较好的配合,未来开发端到端的药物研发系统,大幅度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对此,刘杰表示,目前,器官芯片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本较高。对此,逸芯公司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让客户和服务对象可以更简单地使用。未来,逸芯公司将进一步推进器官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结合,推进药物开发流程重新定义,加速新药开发、精准治疗、AI制药等领域创新。